第一章:劏房的窗
阿輝拖著兩個行李箱站在深水埗唐樓樓梯間,額角的汗在七月悶熱中滴落。
「阿哥,呢度係你間房。」二房东推開一道薄木板門,六平方米的空間擠著一張碌架床、半個衣櫃,唯一的小窗正對隔壁大廈的冷氣機。月租$4,500,佔他月薪三分之一。
「香港地,捱得下就有出路。」他想起過關時父親的話,把內地工程學院的畢業證書壓進行李箱底。
第二章:凌晨四點的街道
「靚仔,叉燒飯走青加底。」茶餐廳的玻璃櫃映出阿輝黑眼圈。
為了湊夠考牌費,他每天打三份工:清晨送報紙、日間在機電公司當學徒、深夜在重慶大廈換燈泡。旺角街頭的霓虹燈熄了又亮,他的帆布鞋磨穿了兩對。
某天暴雨,他在北河街市替師傅修電路,聽到隔壁攤主罵:「大陸仔,阻住賺錢!」他咬著電工膠布沒出聲,心裡記下:「技術,係唯一唔會被歧視嘅東西。」
第三章:電線裡的機遇
2022年除夕夜,一通電話打破劏房的死寂。
「阿輝,紅磡有個舊樓翻新Project,要唔要跟著我做?」師傅叼著煙,眼神閃過一絲認可。
他摸著褲袋裡的電工牌照——這張證書花了他兩年兼職學費,此刻在黑暗中微微發燙。
工程期間,他在樓梯間遇見哭著搬行李的阿婆。「後生仔,幫我睇睇個電錶?」阿婆的單位佈滿劏房間隔,電線亂如蛛網。他義務重鋪線路時,阿婆塞給他半個利是:「我孫女喺深圳做設計,你哋後生仔唔容易。」
第四章:維港另一邊的光
2023年秋,阿輝站在新入伙的公屋陽台。
300呎的單位雖小,但窗台種著從深水埗街市討來的蔥苗。手機響起,是茶餐廳老闆娘轉來的訊息:「阿輝,我間新舖在觀塘,你幫手搞下電制?」
他望著維港兩岸的燈火,想起那個在劏房裡對著手機學粵語發音的夜晚。此刻,對面樓宇某扇窗後,也許正有另一個新移民在抄寫電路圖。
「香港係神奇嘅地方,你畀佢一啖氣,佢畀返你半個夢。」 他按下WhatsApp語音鍵,開始教內地表弟填單程證申請表。
後記:劏房裡的香港基因
阿輝的故事在香港並不特別。
從劏房到公屋,從學徒到師傅,這座城市的DNA裡寫滿「用雙手改寫命運」的密碼。
那些擠在劏房木板間的奮鬥,最終化為維港夜空的點點星光——
微小,但頑強地亮著。
互動話題 :
你身邊有沒有「阿輝」這樣的故事?留言分享香港人拼搏的瞬間!
故事設計理念
- 真實細節 :融入劏房環境、職業牌照考取、新移民社交網絡等考據
- 符號隱喻 :電線象徵機遇與連結,維港燈光暗喻集體奮鬥
- 社會觀察 :側寫技術工人缺口、老齡化社區與新移民互助
如需調整故事節奏或加入特定行業細節(如金融/IT),可隨時告知!